在中国道教史上,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,唯有孙思邈,并被后世尊奉为“药王”。道教宫观里有“药王殿”,而遍及民间的有“药王庙”。孙思邈是位医学家,因医理通达、医技高明,而被朝廷敕为命官;是具神秘色彩的“真人”,他德医高尚,重视养生,济世活人,活了一百多岁,被后世称为“神仙”。其三,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,无私无欲,只讲奉献,不讲索取,不慕荣利。
一 贫穷有志 探求仙道
孙思邈,京兆华原(今陕西耀县)人,生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(公元541年)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,父母为耕织为业,养家糊口。
孙思邈自幼遭受风冷,缺吃少穿,身瘦力弱,经常生病,为寻医看病,几乎化尽了家的的收入和田产。
孙思邈七岁入学就读,由于聪明过人,每日能诵读千余字,很受老师的器重。十七、八岁时,学问积累了不少,爱好读论《老》《庄》及百家之说,也很喜欢佛教经典。有一次,洛州(洛阳)总管独孤信路过华原,无意中遇到了这个爱学幼年,十分惊奇地说:“这是一个圣童呵!”但深感受其见识高超而家境贫寒,将来不会被重用。
后周宣帝(公元579年)时,朝廷多故,社会动乱,孙思邈隐居秦岭太白山中。当时,大将军扬坚辅政,下诏征孙思邈为国子博士。孙思邈托疾不就任。他曾对人说:“过此五十年,当有圣人出现,我才出来帮助他,来济世活人”。
孙思邈在太白山继续研究道教经典,探索服食养生术;博览众家医书,研究古人医疗方剂。他认为道在身内而不在身外,一个人只要潜心静性、炼气养形,虽无师傅指点,也可达到养炼目的。孙思邈拒绝世俗往来,倾心于道的修炼,并不绝前人养炼的宝貴经验,而终功满道成,成了一名恪守道规,无师自通的道士。
孙思邈不断仙道经验。他认为修道之士飞升成仙,必须修德积善,积善愈多,仙阶就愈高。他选择了“济世活人”的医疗保健,还制定了“救疾济危”“无欲无求”的标准,广积善德,务欲成仙。医离不开药,他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,深入太白山、终南山、峨嵋山的老林中,寻求药农,多方采集,分类后来,他所著的医书中八百多种草药,就是这个时期积累的。
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,不断积累走访,及时记录下来,他所收集的单方、验方、名人名方,多达六千五百多个,在他的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著作中,都有具体明晰的记载,可见其功夫之深。